機會在哪里
某國王有甲、乙二位大臣,甲大臣為國王所喜,乙大臣卻常受國王的呵斥與厭惡。乙大臣起初甚為不解,于是他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原來每當國王咳嗽吐痰后,甲大臣立刻用腳將痰擦拭干凈,所以甚得國王歡心。乙大臣也想如法炮制,但是每次總被甲大臣搶先一步,始終找不到機會。后來他想到一個可以捷足先登的辦法,以為必然可以搶到先機。有一天,國王又在咳嗽,想要吐痰,乙大臣見機不可失,趕緊對準國王的嘴邊踢去,以便搶在甲大臣之前擦到痰,哪知竟然將國王的牙齒給踢掉了。
乙大臣愚蠢地以為,只要痰不落地,他就可以搶先甲大臣一步拭到痰。弄巧成拙,這是乙大臣不懂得如何掌握機會,甚至他并不懂得什么叫做機會。其實,想贏得國王的歡心,不一定只在擦痰這件事上。機會在哪里?機會就在每個人的手中,在眼前,在腳下。機會不是找來的;只要種子播下去了,還怕不會開花結果嗎?
人都希望遇到好機會,好機會常被比喻為千載難逢,不是很容易遇到。那么,機會在哪里呢?
一、機會在信心里。機會不是靠別人給予,也不會有上天賜予,機會還是要靠自己創(chuàng)造。你有信心,才有機會。你對航空、航海有興趣,有信心,航空、航海的因緣就會向你招手;你對留學、移民有信心,留學、移民的門路就會為你開啟。你要拜師學藝,尋找知識,你有信心,虛心請教,知識就會微笑歡迎你;你要學文習武,學習各種技術,只要你對其抱有信心,百行千業(yè)都將給你機會,也會成為你的好緣、助緣。
二、機會在能力里。機會屬于有能力的人所有。你想有機會,先要把自己的能力充實好。你會唱歌,就有唱歌的機會;你會繪畫,就有繪畫的機會;你會園藝,在園藝的行列里就有你的一份。經(jīng)理會計、公文起草……你有這些能力嗎?你若有能力,可能不必你去找機會,機會自然會來找你。也許你慨嘆自己沒有大才,不能大用,那么你會掃地嗎?清潔隊里歡迎掃地的人。你會守門嗎?很多大樓的守衛(wèi)處會看重你。在這個社會,機會都是給有用、有專長的人。只要你有能力,到處都是機會。
三、機會在理想里。機會并非都操控在別人手中,只要自己有理想也可以建立機會。你理想中有人,人就要你;你理想中有事,事就要你;你理想中有慈悲、道德,慈悲、道德的行業(yè)里就會要你。你理想中要做一個標準的警員,社會會需要你;你理想中要做一個會計,金融商號就會給你機會。建立理想中的目標,不計大事小事,只想貢獻社會,機會多的是。假如你沒有服務的理想,只想人家給你,完全沒有想到給人,那么機會見到你也會自動后退。
四、有時候機會不來找你,你可以主動出擊。沒有機會,先給人家試用,試用也是機會;沒有機會,先屈就勞力的工作,勞力里也有機會;沒有機會,主動服務,加入義工行列,機會就在義工服務里。凡事有因才會——機會在哪里有果,所以不要一開始就想品嘗果實的甜美,先要栽種,才有果實可吃。
機會不一定要求之于人,先求自己吧!
初三學生心理減壓六種***實用的方法
從歷年的情況看,總有許多水平很好的考生因心理壓力過大、心理不穩(wěn)定、考前學習狀態(tài)不佳而導致中考失敗或成績不理想。如果說考生的知識水平是考生考取理想高中的硬件的話,那么考生在考前以及考試中的心態(tài)的穩(wěn)定、心理平衡與輕松則是取得理想成績的軟件。所以說考生在中考前以及考試中,積極調試、減輕心理壓力是非常必要的。針對考生在考前因時間緊、壓力大而導致的長期的過度緊張、焦慮不安、抑郁等心理問題,考生與家庭可以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進行減壓療法,使考生在考前心理放松,心態(tài)平穩(wěn),恢復到正常的身心狀態(tài)。
一、飲食減壓法
飲食療法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科學合理的飲食可以保證考生生理健康,為考生超強度的腦力勞動提供足夠的物質與營養(yǎng)基礎。這是考生減輕心理壓力的生理保證。
另一方面,研究表明有的食物有直接減輕人的心理壓力的作用,有的食物還可提高我們的接受能力和工作效率,使我們的思維更加敏捷,精力集中。如維生素C就具有減輕心理壓力的作用,當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時,身體會大量消耗維生素C,所以考生應大量攝取諸如草莓、洋蔥頭、菜花、菠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品。
另外,有些食物可以集中人的精力,提高工作效率,這可間接地減輕考生的心理壓力。如胡蘿卜能提高記憶力,因為胡蘿卜能加快大腦的新陳代謝作用,有助于記憶。香蕉含有血清素,它對人的大腦產(chǎn)生成功意識是不可缺少的。檸檬能使人精力充沛,提高接受能力。海螯蝦可為大腦提供營養(yǎng)豐富的美味食品,它含有的多種重要脂肪酸可供應人體所需的養(yǎng)分,能使人長時間保持精力集中。
另外,少食、多餐也有助于減輕考生緊張與疲勞。如經(jīng)常咀嚼諸如花生、腰果等食品對恢復體能、減輕疲勞是有一定幫助的。而過硬過于油膩的食物,對考生來說則不是理想的食品,因為精神緊張必然影響腸胃的消化功能,這些食品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反過來會加劇考生的精神緊張。
二、運動減壓法
科學的安排生活、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有機結合,勞逸結合有助于減輕壓力,及時消除疲勞,同時還會有效轉移考生的注意力。對于長時段、高強度的腦力勞動,更應該進行有益而適宜的體育運動,以此減輕緊張度。如在星期日時家長可與孩子進行爬山、打球、游泳等活動。針對考前時間緊的情況,考生應學會抓住間隙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如在學習中的間隙時間可進行伸伸腰、踢踢腿、做做深呼吸等小活動。考生在考前每日進行體育鍛煉是必不可少的,從考生的實際情況看,考生晚鍛煉比早鍛煉好。為什么這樣呢?因為早鍛煉雖然空氣好一點,有助于大腦充分吸收氧氣,但是應看到考生考前大都處于身心疲憊狀態(tài),這往往導致早鍛煉后,考生整個一上午都精神不振。而傍晚鍛煉因有一個吃飯休息的調試過程,卻可避免這種情況出現(xiàn)。
三、轉移減壓法
有意識的轉移注意力是減輕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針對精神長期高度緊張的狀況,家長應幫***生學會自我調試,及時放松自己,如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放學后泡泡熱水澡、與家人、朋友聊天、雙休日抽出一些時間出游,還可以利用各種方式宣泄自己壓抑的情緒等等。
考生還可以進行左右腦思維的自主轉移,為此考生應將文理科交叉起來學習,腦科學的初步研究表明文科與理科的思維活動是由人的左右大腦分工負責的,這樣文理交叉學習可以讓左右大腦輪流活動,這種轉移既可以減輕大腦的疲勞度,也可提高學習效率。
四、環(huán)境減壓法
對于考生來說,在學校的學習氛圍已經(jīng)是夠壓抑和緊張的了,所以在家庭環(huán)境方面,家長應營造一個良好而寬松的生活與學習氛圍,而不能制造考前壓抑、緊張的家庭氛圍,如在言行上不要天天對考生灌輸努力學習考大學或名牌大學等字眼,家長可以在為孩子迎考服務方面暗中給孩子以物質與心理上的支持,如營造安靜的家庭學習和休息氛圍,為孩子安排好飲食等。家長在考前應積極與孩子進行親子溝通,如傾聽孩子的傾訴、與孩子多聊天、尊重孩子的意愿、多鼓勵孩子而不能以打擊或施壓等方式鞭策孩子努力學習,還應積極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宣泄,如以幽默的方式逗孩子開懷大笑,對孩子遇到不快時適當時可讓孩子痛快地哭一場,經(jīng)常對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式的愛撫,甚至經(jīng)常擁抱孩子等等。
五、睡眠減壓法
充足的睡眠是保證考生精力充沛、心理寬舒與平衡的前提。但遺憾的是大多數(shù)考生在考前遇到的問題是既沒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也沒有很好的睡眠,許多考生因考前過度緊張還常常發(fā)生失眠。即使有的考生能及時入睡,但其睡眠質量也不高,如睡眠不深、整夜做夢等。所以保證考生有足夠的質量較好的睡眠是減輕其心理壓力,提高學習效率的必要條件。如何改善考生的睡眠呢?首先家庭應為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休息環(huán)境,其次針對考前睡眠時間少、身心過度疲勞,考生應進行多時段的睡眠。對腦力勞動過大過強的人來說,多時段的休息是調節(jié)過度緊張的有效方法,這已被愛因斯坦等許多科學家的切身經(jīng)歷所證明。
對于失眠的考生,一方面應積極調試心態(tài),減輕因失眠而帶來的心理壓力,事實上失眠與心理壓力常常產(chǎn)生惡性的互動。另一方面應通過科學的安排生活,建立有規(guī)律的起居來克服失眠,同時在飲食上也可采取一些措施,如睡前喝半杯濃牛奶是有助于入睡的。
六、過渡減壓法
通常學校與家庭都讓考生在考前進行一周以上時間的休息與調整,以讓考生以充沛的精力應試。但許多老師、家長以及考生都不了解科學的調整方法,例如大多數(shù)考生在考前往往是甩手大休息,有關學習的活動一概不進行,事實上這種休息與調整是不科學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nèi)绻幱诟叨染o張的工作壓力下,長期下來作為一種應急機制,人的大腦中樞會相應建立起高度緊張的思維和運作模式,使人能適應高緊張度、大壓力的生活、工作方式,如果突然停下來無事可干,使原來那種適應高度緊張的心理模式,因突然失去對象物,面對寬松無事的環(huán)境,反倒不適應。所以許多考生停止學習后,往往會產(chǎn)生抑郁不安、失落、心慌等不適的心理現(xiàn)象。對此考生與家長都以為是因過度緊張的學習造成的,而不知道是急剎車惹的禍。所以考生在考前一個月前就應該慢慢減小學習強度和減少學習時間,采取過渡調節(jié)方式。再從應試角度來說,如果考生在考前一周完全停止學習活動,也不利于考試時迅速建立應急機制。
“破窗”的細節(jié)暗示
美國心理學家詹巴斗曾經(jīng)做過一個“偷車實驗”,將兩輛一模一樣的轎車分別放在一個環(huán)境很好的中產(chǎn)階級社區(qū)和環(huán)境比較臟亂的貧民區(qū),結果發(fā)現(xiàn)放在貧民區(qū)的車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輛幾天后仍然完好無損;如果將中產(chǎn)階段社區(qū)的那輛車的天窗玻璃打碎,幾個小時后,那輛車也被偷走了。
后來,在此實驗基礎上,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筑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好,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破窗理論”體現(xiàn)的是細節(jié)對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細節(jié)對事件結果不容小視的重要作用。事實證明,“破窗理論”也確實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
18世紀的紐約以臟亂差聞名,環(huán)境惡劣,同時犯罪猖獗,地鐵的情況尤為嚴重,是罪惡的延伸地,平均每7個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個通緝犯,每20個逃票的人中有一個攜帶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長布拉頓開始治理紐約。他從地鐵的車箱開始治理:車箱干凈了,站臺跟著變干凈了,站臺干凈了,階梯也隨之整潔了,隨后街道也干凈了,后來整個社區(qū)干凈了,***后整個紐約變了樣,變整潔漂亮了?,F(xiàn)在紐約是全美國治理***出色的都市之一,這件事也被稱為“紐約引爆點”。
還有一個被稱為校園里的“破窗現(xiàn)象”:班里新來了一個留級生,由于他的勤奮努力,使得原本想混日子的同學受到震動,學習氣氛開始轉好,有時老師反復強調的重點,有的人或許不以為然,但是他的一句話——這個內(nèi)容要考試——便會立即引起同學們的高度重視,留級生的話比老師的話還有效!這說明及時修好***扇被打破的玻璃,能有效阻止“破窗現(xiàn)象”于萌芽狀態(tài)。
將“破窗理論”中的玻璃換***,它變成了另一種說法,也是我對“破窗理論”的觸動:一個人給別人留下什么樣的印象,取決于他在一些細節(jié)上的表現(xiàn)。
隨地吐痰,暗示一個人缺乏必要的修養(yǎng);
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暗示一個人喜歡表現(xiàn)自己;
穿什么樣的襪子,暗示一個人的品位;
在背后說別人壞話的人,暗示他是一個不可信任者;
對任何事都懷疑的人,暗示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
對任何事都不滿的人,暗示他是一個憤世嫉俗者;
不貪小便宜的人,暗示他很正直……
每件大事都由無數(shù)小事即細節(jié)構成,將細節(jié)盡量做到***,將來的結果才有可能***。
合理情緒療法的操作模式:ABCDE
ABC人格理論是艾里斯合理情緒療法理論的精華所在,它不但說明了人類情緒困擾產(chǎn)生的原因,也闡釋了消除情緒及行為困擾的心理治療之道。如果我們能夠透徹地理解這種理論,經(jīng)常有意識地運用這種理論,那么我們很難陷入自己設置的情緒陷阱之中。
何為ABC?其實完整的治療模式由ABCDEF六個部分組成。
A:activating events,指發(fā)生的事件。
B:beliefs,指人們對事件所持的觀念或信念。
C:emp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指觀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緒及行為后果。
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 指勸導干預。
E:effect,指治療或咨詢效果。
F:new feeling,指治療或咨詢后的新感覺。
人們面對外界發(fā)生的負性事件時,為什么會產(chǎn)生消極的、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人們常常認為罪魁禍首是外界的負性事件A.但是艾里斯認為,事件(A)本身并非是引起情緒反應或行為后果(C)之原因,而人們對事件的不合理信念(B)(想法看法或解釋)才是真正原因所在。因此要改善人們的不良情緒及行為,就要勸導干預(D)非理性觀念的發(fā)生與存在,而代之以理性的觀念。等到勸導干預產(chǎn)生了效果(E),人們就會產(chǎn)生積極的情緒及行為,心里的困擾因此消除或減弱,人也就會有愉悅充實的新感覺(F)產(chǎn)生。
合理情緒療法是艾里斯通過切身體驗感悟和總結出來、用于幫助自己同時幫助他人進行心理自我調節(jié)的方法。
這種療法的主要目標是:幫助人們培養(yǎng)更實際的生活哲學,減少自己的情緒困擾與自我挫敗行為,也就是減輕因生活中的錯誤而責備自己或別人的傾向(消極目標),并學會如何有效地處理未來的困難(積極目標)。
其操作模式如下:
(1)找出使自己產(chǎn)生異常緊張情緒的誘發(fā)事件(A),例如當眾講話、考試、工作壓力、人際關系等。
(2)分析挖掘自己對誘發(fā)事件的解釋、評價和看法,即由它引起的信念(B),從理性的角度去審視這些信念,并且探討這些信念與所產(chǎn)生的緊張情緒(C)之間的關系。從而認識到異常的緊張情緒之所以發(fā)生,是由于自己存在不合理的信念,這種失之偏頗的思維方式應當由自己負責。
(3)擴展自己的思維角度,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D),動搖并***終放棄不合理信念,學會用合理的思維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維方式。還可以通過與他人討論或實際驗證的方法來輔助自己轉變思維方式。
(4)隨著不合理信念的消除,異常的緊張情緒開始減少或消除,并產(chǎn)生出更為合理、積極的行為方式。行為所帶來的積極效果,又促進著合理信念的鞏固與情緒的輕松愉快。***后,個人通過情緒與行為的成功轉變,從根本上樹立起合理的思維方式,不再受異常的緊張情緒的困擾(E)。
原諒自己,別和自己過不去
關于原諒,不管是原諒別人還是原諒自己都是十分困難的。但相對而言,我們都比較容易原諒別人,即使再怎么厭惡、憎恨某個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后還是會原諒。不過,原諒自己似乎更難了一些。有的人一輩子,至死都不能原諒自己!
不能原諒自己就如一個沉重的心靈包袱壓在自己的心頭和思想之上。這種感覺如坐針氈,讓人難以安寢。當然這種感受其實大多數(shù)人都有過,不過只是一瞬間或一段時間,并沒有長期保持下去,那是因為之后我們自己釋然了,原諒了自己。
原諒自己,說出來很有一種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抑或自我找借口的嫌疑。不過,人真的需要原諒自己,因為作為一個個體在這么一個復雜的社會里生存真的不容易。我們每個人都是相對獨特的,面對變化莫測的世界,我們都會感受到自卑、恐懼、怯弱、羞恥,我們會犯錯,會傷害別人,傷害自己。我常常有這樣一個感覺,我不怕身體受傷,卻很害怕心里受傷。很多時候,我們表面上不能或不肯原諒別人,其實真正的是不能原諒自己!所以,原諒自己,原諒那個不***,并不***的自己。
我們生來本就不***,請原諒自己,別和自己過不去。
很久之前看過一部經(jīng)典的電影《心靈捕手》,這部電影一直成為我探索自我心靈的激勵劑。電影里的主人翁是一個天才少年,一直在麻省理工學院做校工,但天資***的他自學成才,不僅懂得很多學科的知識而且在數(shù)學方面更是奇才,竟然兩次解答了麻省理工學院***厲害的數(shù)學教授出的兩道題。當教授得知他后想培養(yǎng)他卻被拒絕,內(nèi)心很是叛逆。他沒有去上學而是跟一群工人在工地上干活,后來那個數(shù)學教授找來了一個重要的心理咨詢師尚恩幫助威爾,但是在尚恩之前有好幾個心理咨詢師都不能觸碰到威爾的內(nèi)心反而被威爾捉弄一番。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都沒有做到讓威爾原諒他自己!當然,尚恩一開始也遇到之前咨詢師同樣的遭遇,但是他***后和威爾坦誠相對,***后他對威爾說:“孩子,這不是你的錯,不是你的錯!”當說到這里的時候,威爾開始哭泣,那一瞬間眼淚嘩啦地流下來,多年以來內(nèi)心的傷痛被人理解,那一刻尚恩抱住威爾,繼續(xù)重復著“這不是你的錯!”。***后,威爾辭別了朋友,微笑地離開了麻省理工去找自己的女友。他獲得了別人的理解,***重要的是自己原諒了自己,原諒了自己在幼小年紀,力量薄弱時不能保護自己成長的心理魔障,重新獲得了自我和愛情。
其實,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人和威爾又是何其的相似。比如自卑,每個人都會有一顆自卑的心,或是在這,或是在那。有比較就會有失落。我們躲不了人性的弱點,我們總是愛聽好的,總是喜歡別人點贊,對于別人的指責、批評,我們總是感到被侮辱,被看不起,心里便慢慢灰暗了下來。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我們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我們有著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無論貧窮富貴,無論生離死別,我們都無法選擇。走在大街上,你看到比自己衣著鮮麗的人,看到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你或許就會在想自己為什么這般光景,這樣不入流,這樣的慫!但是我想告訴你的是,這一切都不是你的錯!
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和詬病,有的人懶惰;有的人散漫;有的小肚雞腸……但這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好壞。我們都是不***的,就像有的人心地善良,但嘴巴似乎太“賤”。如果因為這樣而導致自己的人際關系不理想,請不要責備自己,這不是你的錯。這跟你的性格和成長有關,那是你的特點——說直話。
原諒自己就像一件未完成的事件,而這個事件會對你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有些事過去了就過去,不要計較。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改變,我們都像童年時期的威爾,沒有力量去對抗養(yǎng)父的家暴,無法改變那個家庭和成長環(huán)境。這不是威爾的錯,但他卻自責,為什么自己當時那么弱小,不能保護母親和自己。不能原諒自己,一直到自己長大,成為了心靈的污垢。所以,很多無法改變的事情,請不要糾結,不要自責,不要和自己過不去。比如性格,難以改變,只有好好接受并發(fā)展其他的優(yōu)點;比如愛情,兩個人是講究感覺的,如果那種感覺沒了,分手了,請不要過多責備自己,不要將分手的原因歸結到自己身上。
你沒有錯!這是我們每個人在原諒自己時該有的!在我們?nèi)诵詻]有偏離,在我們繼續(xù)做一個想生活,熱愛美好,靈魂有光的人時候,我們是沒有錯的!原諒自己吧!原諒曾經(jīng)的自己,曾經(jīng)的事情!你的自卑不該成為你暗淡生活的延續(xù);你的怯弱不代表無能的名詞;你的恐懼不足以證明你的勇氣……來吧,原諒自己,找回那個躲在灰暗小角落的自己。